NG体育展现新作为 塑造新形象——写在第24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椒香浸润的鲁甸花椒鸡,映照苍洱的海菜芋头汤,幸福村寨的软糯米粑粑……今年春节前夕,云南网、云南发布、“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策划备下一桌特殊的“年夜饭”,循着习总到过的地方,解码风味、解码变化、解码幸福,新闻故事加上国风漫画、春联和祝福语,生成海报即可转发,成为“出圈”的爆款产品……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全省新闻界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题主线,把宣传阐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重点,持续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主题采访活动,开设“牢记嘱托启新篇 把总交办的事情办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栏,持续记录基层的火热实践,勾勒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展现云南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云南新闻战线始终将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任务,促进深化、推动转化,深耕“头条”建设和“首页首屏首条”建设,第一时间转载转发习总重要活动和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时采编、制播全省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习总重要讲话精神报道,持续做好《习著作选读》解读报道,在大众化、分众化上下功夫。
这些媒体理论学习产品,既有云南日报推出的系列理论文章NG体育、评论文章,也有云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自信中国说》《二十·说》《二十大精神,专家大联播》等接地气的视频栏目,还有以云报客户端“理上网来”“一起云学习”等为代表的融媒体创新产品,让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党中央作出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后,全省各级媒体开设“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专栏,“报、台、刊、网、端、微、号、屏”协同联动,深入宣传阐释习总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全面、及时、准确报道主题教育的进展成效,让思想伟力激荡云岭,凝聚了磅礴的奋进伟力。
4月21日,《求是》杂志社调研组发表署名文章,对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打造融媒体爆款产品,让理论宣传进入大众视野、走进百姓心里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主题宣传有声有色,“四力”践行走深走实。在唱响学思想、用思想时代最强音的同时,全省新闻界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加大对我省重大主题活动、重要决策部署的宣传策划和拓展报道,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特色和优势,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传播矩阵。
3月7日,省委王宁通过人民网致信网友,真挚欢迎大家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及时抓住这一热点话题,集团各媒体同步开设“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专栏和微博、抖音话题,推出一系列多元化融媒体拓展报道,全平台推送,凸显出反应敏锐、调度迅捷、呈现多元、丰富生动、传播、影响叠加放大的全媒体融合报道优势效应,截至7月31日,各平台综合阅读量超过100亿次。通过不断持续深入地拓展挖掘宣传主题,“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已经成为云南形象宣传新名片。
在今年全国和省召开期间,全省新闻界全力投入,全心呈现。云南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新媒体各平台的特点和优势,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推出系列视听特色突出的新闻报道。云南日报连续11天以特刊形式对全国进行全方位聚焦呈现,同时联动17家省(区、市)党报,开展“边疆喜事传北京”等系列报道,形成宣传的“破圈”效应。
全省新闻战线还以专题专栏为引导,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深化作风效能工作会、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首届滇商大会、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等各项主题宣传报道中,主动作为、高效推进,充分整合媒体优势资源,持续推进媒体融合深度发展。
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云南电视台策划推出了《第一要务》栏目,大力推介我省各地各行业好项目、好政策、好成果、好经验,发掘云南高质量发展亮点。同时,聚焦产业强省三年行动,制作播出系列短纪录片《云南产业新动能》,聚焦云南十二大产业中的典型行业,讲好云南产业振兴的故事。云南日报用心组织,倾心呈现,一系列报道突出了云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聚焦大力发展“三大经济”的探索实践,展示了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和云南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概貌,为云南产业振兴加油鼓劲。
云南网策划的《景迈山手札》3篇系列报道被多家重点新闻网站转载,全网累计阅读量超过340万次;云报客户端在今年开设“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网络互动线亿,成为现象级爆款产品;云南广播电视台重点推出乡村振兴系列短视频《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我家乡村美》,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在哪里,宣传的主阵地就要建在哪里。为着力提升移动客户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适应对象化、差异化、分众化的传播需求,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着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报、刊、网、端、微、号、屏”协同联动,“采、编、印、发、播、管、控”一体化运行,实现统一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差异表达、全媒传播。云南广播电视台建强媒体平台矩阵,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官方账号及全网分发账号总粉丝数4600万。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要素堆砌,不是机械的嫁接相连,融合的意义在于适应不同介质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今年以来,云南网策划“霞客行之江山多娇”宣传报道,结合网络传播特点,提前部署、精心打磨、创新思维,以海报、图文、视频、网络互动等形式,多点开展报道,同时推出摄影、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和“跟着霞客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线上推介宣传报道活动,上线数字文创艺术品,多角度推广“霞客行”IP。在5月21日国际茶日期间,云报客户端联动浙皖闽赣等省区网媒,同步开展“茶香中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多地网媒联动,以全国各地著名茶山、茶市、茶艺传承人和茶文化名家为互动主题,讲述“一片东方树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
媒体融合也不局限于平台建设和技术升级,还需要理论研究的持续跟进、自我的日新月新。2月19日,“日日新·向未来”2023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日新论坛在昆明举行;5月31日,“日日新·向未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纵横谈日新论坛举行;8月19日,“日日新·向未来”2023媒体融合10年实践与探索日新论坛举行,来自学界的专家和业界的同行汇聚一堂,交流研究成果,分享实践经验,分析当前传播环境、技术革新、观众需求的新变化,从创新理念、拓展方法、完善机制等方面,为云南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探路。
“电视直播其实是一项需要团队高度协同的工作,面对一些不确定的情况,你可以估计,但无法演练,每一秒都是‘现场’;若是跨国直播,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团队要在多种语言之间不断切换、交流,确保指令传递到位,确保直播顺畅,幸好我们扛下了这场考验……”回忆起今年10月参与的中柬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正式通航的直播报道,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冯茵言语之间充满自豪。
10月16日,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共同协作,推出了近3个小时的《共绘丝路七彩画卷——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融媒体直播报道》。直播团队走入暹粒吴哥国际机场、金边皇家大学、金边沙南哥市场、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万荣水泥一厂等地,与高层对话,与民间交流,与百姓话家常。透过直播,我们也看到了“一带一路”沿线那些有情有趣、有格局有烟火的中国故事、云南故事、当地故事。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围绕这一宣传主题,全省新闻界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植根云南历史文化沃土,凝心推出了一批国际传播精品力作。云南广播电视台推出“丝路潮涌 和合致远”专栏NG体育,与上海、浙江、广东等9个省级广播电视台共同策划“跟着班列跑丝路”联合融媒直播行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联合海内外主流媒体、智库、高校等启动“我们的‘一带一路’”全球国际传播计划,开展了多语种图文、视频、直播、社交媒体联动等国际传播探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为了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触达更多圈层和海外受众,云南广播电视台制作推出《“Z世代”眼中的七彩云南》(100分钟版)登陆中国国际电视台,并通过其新媒体平台在海外传播。节目以外国“Z世代”年轻人视角,体验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讲述云岭大地上一个个美丽的非遗故事,同时也让活力云南、团结云南、绿美云南、开放云南、温暖云南的新形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昆明信息港则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以2023年昆明第五届蓝花楹文化艺术节为契机,推出了以城市IP蓝花楹为主题的直播活动。同时,联动老挝《万象时报》、缅甸《金凤凰报》、泰国头条新闻、柬埔寨《柬华日报》等海外媒体,一同领略属于春城昆明的“花式浪漫”。
“一次次走近他的亲人、同事和当地群众,不仅看到他作为党员永葆忠诚本色,也看到他作为人民法官始终坚守的法治信仰。”今年8月,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开展巡回宣讲,临沧市文化传媒集团记者毕昱的讲述,感动了无数人。
围绕鲍卫忠同志的先进事迹,全省新闻战线充分发挥主流媒体龙头作用,全程跟进报道,精心策划组织,为重大典型的选树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跑铁路这么多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乘坐首发列车通过一个隧道,我都会记录一下通过的时间。”谈及今年乘坐中老铁路国际客运首发列车的采访经历,云南日报记者胡晓蓉百感交集:“我们的列车通过安定隧道可能只是六七分钟,但这个咽喉工程的贯通,是无数建设者1800多天艰苦奋战的结果。”在中老铁路修建阶段,胡晓蓉已经记不清自己“上天入地”了多少次。她曾进入最大埋深880米的第一长隧采访,在第一高桥元江特大桥的施工现场见证“大国重器”架桥铺轨NG体育,近距离观察“中国智造”铺筑的智慧之路。“在现场是新闻记者的标配,冲锋在前是我们必备的素质。”胡晓蓉说。
从“折叠”到“打开”,临翔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德婵讲述了临沧市临翔区南美乡的拉祜族女孩、乡村医生罗娜袜,在脊柱弯曲约150度的情况下,除了要生活自理,还要常常走村串寨为乡亲们送医送药的故事……李德婵跟随罗娜袜走访问诊,从田间地头到山间小路,与她同行,同她交谈,看她爬坡过坎,看她如何笑对苦难。“罗娜袜的坚韧勇敢如同一道光深深地照进了我的心底,也让我对记者这份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医者治病、从文者疗心,记者是个平凡的职业,但哪怕我们只是一束小小的微光,也要通过笔下的故事传递万千温暖。”
用脚力丈量,用眼力观察,用脑力思索,用笔力书写。全省新闻工作者在云岭大地奔走记录,见证变化,感知时代,讲好新时代有温度的故事,用心用情把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感染更多的人。